周勇:文化的视觉转向与视频内容产业发展

文字:麦婉婷
图片:麦婉婷
编辑:卢重佑
发布时间:2018年07月12日

 

7月9日上午,在广外北校区MBA中心103室,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勇教授受邀做客201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三期全媒体与国际传播暑期学校,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“文化的视觉转向与视频内容产业发展”的学术讲座。

 

周勇教授在讲课

周勇教授阐述了目前视听行业的变化趋势——文化的视觉转向与视频内容产业发展已经实现了由“时间”到“空间”的转变。而出现转变的最大的原因在于电视、报纸、广告等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逐步消亡。加上内容偏向于娱乐、再创造的视听文本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冲淡了事件本身的意义,视听文本的意义正在改变。“电视可能会消亡,但电视只是共享媒介中的一种,消失的只是电视作为“家庭纽带”的这种模式。但这也仅仅是视觉传播中的一种形式而已。”周勇教授评价道。

周勇教授以电视作为例子,阐述了电视为何要从“时间产品”到“空间产品”转变的原因。1.时间的瓶颈。卫星直播的“极速”文化,使新闻事件与现场直播在事件上平行推进,受众几乎零时差地获取现场的一手消息,电视的“时效”价值遭遇瓶颈。2.传播优势失灵。“即时性”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,并且电视的黄金时段收视萎缩,频道资源产能过剩。3.“约会”机制(定点收看的用户习惯)遭到破坏,用户的注意力流失、分散,间接导致广告价值份额走低。4.市场竞争加剧。由于电视频道资源的稀释,生产节目的成本上升,单位产能下降,形成一种恶性循环。因此,电视行业迫切需要从“时间产品”到“空间”产品进行转变。

 

周勇教授在讲课

因此,周勇教授认为,在如今新媒体环境下,电视传播逻辑的“空间”走向应该遵循以下规律——时间的线性让位于空间的非线性、时间资源的有限性让位于空间资源的无限性。而视听行业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存,就应该从以下3大方面进行创新。首先,内容价值上要从“看”到“体验”,打造沉浸式新闻;传播价值上要基于空间非线性的多级传播,通过“再造语境”和“激活文本”的方式来实现传播效果的延伸;在连接价值上,要做到和受众的有效连接互动、增强用户粘性。

在谈及新闻学生专业技能和媒介素养上,周勇教授认为,新闻学子不应该成为“万金油”,而更应该“一专多能”。“新闻学子应该专注于一门技能,要有敏锐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,要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,要有对社会、对世界的正确认识。”周勇教授说道。

 

学员在做笔记

最后,学院的朱颖老师也总结到:电视可能会消亡,但消亡的也仅仅是电视作为“家庭纽带这种模式。同样,报纸这种纸质媒介也在消亡,但精品内容是永远不会消亡和过时的。所以,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对自己专业有认同感,要坚定对新闻传播事业的信息,要有新闻热情。另外我们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,去拥抱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,去适应媒介的融合和新闻行业的转变。

 

朱颖老师在进行总结

 

专家介绍:

周勇: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党委书记,副院长,教授,博士生导师,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,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,入选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”。研究方向是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实务、视觉传播效果。已出版专著 6 部,在《国际新闻界》、《电视研究》、《新闻与写作》等刊物发表高水平文章数十篇,独立承担多项国家社科项目。

相关文章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